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晋城市心理咨询师协会 > 协会动态 > 在关系的情境中发展心智化和觉察

协会动态

在关系的情境中发展心智化和觉察

关键词:

晋城心理咨询晋城心理咨询师晋城心理咨询师协会

2019/3/9

    正如Bowlby 所言,由于依恋关系被体验为如此必不可少,因而作为发展的情境,依恋关系的影响是如此强而有力。也如Ainsworth 所澄清的,恰恰是发展性对话(最初是非言语)中沟通的品质——它的包纳性、灵活性和情感调节的有效性——决定了它带来安全感或者不安全感的潜在可能。而且像Main 所证明的,我们早年的人际间对话被内化为工作模型和规则,用于调配我们的注意力,尤其塑造了我们对于体验的姿态。


    在心理治疗中,跟童年时期的发展相似,对于体验的姿态,特别是那些充满了情绪的体验,是在依恋关系的矩阵中被塑造的——而且能够被再次塑造。有能力从体验中解除嵌入的治疗师的(或者父母)能够建立起一种关系,在这个关系中,患者(或者孩子)可以习得同样的能力。对患者和孩子而言同样如此,发展安全感和心智化的关键之处在于,在你体验到的关系中,那个依恋对象把你的心放在她自己的心里。在心理治疗中,这样一种体验取决于共情性调谐的治疗师的心智化姿态,这一点——如同敏感反应的父母一样——具有内隐的和外显的两个方面的维度。


    内隐的心智化涉及到从直觉上不断解读非言语的情感线索——这是右脑的特长,它让我们可以根据行为的心理学意义做出反应。当我们以相应的面部表情或者切换谈话语调的方式,来反射性地“镜映”患者的情绪状态时,我们就在进行内隐的心智化,这通常是在意识的觉知之外。以这种方式对行为进行自动化的解释和反应——即共情性的方式——对于培养出一种让患者感觉被感受到和被理解的关系而言,是必不可少的。


    相反地,外显的心智化是一种有意识的过程,它借助“左脑解释者”的语言资源,有意图地对行为的意义及其心理学的基础进行反思,这常常会使内隐的变成外显的(比如,当患者某种愤怒的语调流露出他心怀怨恨时,治疗师对被患者否认了的愤怒做出点评)。无论何时,每当我们试图用言语表达自己在努力理解患者的体验,或者,就此而言,还有我们自己在治疗互动中的体验,我们就在外显地心智化,而且还邀请患者做同样的事。


    确切地说,在一个感到越来越安全的依恋关系情境中,是治疗师的心智化逐渐提高了患者采用心智化姿态的能力,无论这种心智化是内隐的还是外显的。同样,能够觉察的治疗师也能利用这个关系,培养患者自己觉察的能力。


    如同稍早时谈到的,觉察是有“感染力”的。在另外一个平静和接纳的人的面前,我们自身更容易感到平静和有那么一点点自我接纳。作为治疗师,当我们能够进行觉察时,也常常发现患者跟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相遇。所有这些都是内隐地发生着的。我们也可以外显地邀请患者的觉察——比如,当我们建议患者跟自己当下的体验呆在一起,或者当我们提出一些问题,这些问题是患者离开对此时此刻体验的关注就无法回答的。无论何时,每当我们既没有把注意为引向已经发生的,也没有引向将要发生的,相反,而是引向现在正在发生的,我们就为患者进行觉察创造了机会。而且每一次,当他们能够带着察觉和接纳,“安住”在当下,他们就提高了自己觉察的能力。

我要评论(本站会员可直接登录,如果还不是本站会员,请点击注册新用户!
  • 评论内容:
联系我们更多
.
网上有害信息举报
x

填写举报信息

提示: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,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